2024河南排名前二的临床医学学校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2024河南排名前二的临床医学学校一览表
排名 | 临床医学学校名称 | 临床医学学校地址 |
1 |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1439号 |
2 |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郑州 |
注:以上临床医学学校排名是邦博尔卫校网根据网友在本网的关注度进行排名,仅供参考
二、2024河南排名前二的临床医学学校简介
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南阳医专的前身是创办于1951年的南阳卫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06年南阳市委市政府对南阳医学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南阳中医药学校连同张仲景国医大学(理工学院国医国药系)并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目前,学校占地1316亩。 校舍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亿元。馆藏图书15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520种。学校内设20个党政群团机构,14个教学系(部、院),6个教辅机构。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等18个专业,并与美国卡姆登学院、菲律宾伊密里欧学院合作办学。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
学校有专任教师71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3人(正高60人),硕士以上学位325人,外国文教专家6人。5人被聘为高校硕士、博士生导师。 我校现有专门的科研机构15个,其中市级以上研究机构7个。并建有设备先进,功能配套,面积23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中心。2012年学校被批准设立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 艾滋病解剖标本填补国内外空白,中药标本馆、人体生命科学馆全国一流,仲景文化特藏馆独具特色,《国医论坛》为国家级期刊,创办的“中国解剖网”被中国解剖学会确定为专用网站。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训基地
学校还建有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5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河南省教改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获得荣誉
先后承担、完成了省级教育教改项目10项;国家授权专利20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中标项目1项。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2008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13年又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2项评估指标全部获优。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2、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4年,是在原郑州树青医学院(前身为郑州医药进修学校、郑州医学专科学校、郑州医学专修学院)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河南省唯一的全日制医学类民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创办人王树青(1910-2006)主任医师,出身于医学世家,毕业于长春医科大学,从医从教七十余年,他目睹我国早期农村缺医少药和病人死于庸医、诬医的现象,痛心疾首,感慨“世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不知凡几”,以赤诚的报国热心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在他73岁古稀之年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学院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历史
学校自建校以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勤俭节约及多渠道筹资滚动发展兴建学校,自1999年起进入郑州马寨工业苑区开始稳步发展。在现任董事长王左生教授的带领下,学校明确了“以德为首、医德为魂、德术双馨”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基础,明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于2002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评审进入统招序列,走上了跨越式发展道路。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占地面积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占地585亩,总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教学设施与设备总值逾5000万元,现设有公共科学教育委员会、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护理系、相关医学系、药检系、中医系等一委一部五系教学机构。 拥有校内科研中心4个,实践基地20个,实验实训室186个,多媒体教室48个,高清多机位录播教室1个,录播群控教室19个,附属医院8所,并与河南省18个地市的56所三级甲等医院和二级甲等医院建立了教学医院关系。 学校图书馆现有各类图书资料100余万册,期刊500余种,并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和小组讨论室等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功能性房间。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专家治校,名师任教,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目前教师结构中硕士过百,讲师过百;另一方面大力聘用高职称教师任教,现已形成了一支数量 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治学严谨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 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50000余人,绝大多数服务于农村和基层,为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展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