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排名前二的临床医学学校有: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成都医学院。
一、2024成都排名前二的临床医学学校一览表
排名 | 临床医学学校名称 | 临床医学学校地址 |
1 | 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 | 成都市都江堰教育园区(灌温路2709号) |
2 | 成都医学院 | 新都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783号 |
注:以上临床医学学校排名是邦博尔卫校网根据网友在本网的关注度进行排名,仅供参考
二、2024成都排名前二的临床医学学校简介
1、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
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简介
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是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由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校参与合作的一所全日制、专业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的闻名世界的国际了旅游目的地——成都市都江堰。校园外交通便捷,风景怡人;校园内流水潺潺,高楼林立,电子阅览室、实训楼、图书馆、学校附属医疗设备厂一应俱全。学校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31438平米,学校办学设施条件齐备,管理机构完善,教育教学正规有序,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逐步提高。
学校以对口高考为途径,以培养全日制统招大专层次的医学类复合型 人才为目标,设有护理、康复技术对口全日制统招大专专业,中专阶段在成都就读,大专阶段通过对口高考升入省内高等医学院就读,大专第三年回成都安排实习、资格考试培训和就业。
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概念。通过学生会和团委,充分吸收学生参加学校民主管理,******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快乐学习,全面成长,学有所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培养模式
学校遵循医疗卫生教育的规律,将理论知识、实用技能、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形成“学历教育+医学技能+素质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突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时,既能拿到国家承认学历的医药卫生专业全日制统招大专毕业证书,还能拿到国家承认的护理专业中专文凭,考取护理相关执业资格证,极大扩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川育英医养科技技工学校实习就业
培养“技术精湛、适应就业、知识丰富、取得职业资格”为目标的学习自觉、生活自理、行为规律、适应社会的专业实用人才。有成都空军机关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都江堰医疗中心、温江区人民医院、双流县人民医院、崇州人民医院等40所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合作培养学生。同时每年均有学生被以上医院录用。
2、成都医学院
成都医学院简介
成都医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建校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豫皖苏军区开办的卫生干部训练班。2004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学校移交四川省政府,成为省属高等医学院本科院校。学校于2006年获学士学位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学校“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有新都、天回两个校区,天回校区位于成都市蓉都大道天回路601号,新都校区位于新都区新都大道,总占地面积73.66万㎡。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8800余人。
成都医学院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11个教学单位,17个本科专业,以医学类专业为主,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有三级甲等直管附属医院1所。现有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校内实训场所1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9个。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2012年承担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成都医学院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占39.3%,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65.7%,博士学位者占22.1%。有四川省教学名师4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名、后备人选2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2名教师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0名;四川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
成都医学院对外交流
成都医学院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截至2013年底,学校与哈佛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教学联系。
成都医学院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6月,成都医学院承担科研项目8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973”子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项目39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22项,出版学术研究著作30余部,发表科技学术论文3000多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个,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个。
展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