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东排名前二的民办卫生学校有: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协和学院。
一、2024山东排名前二的民办卫生学校一览表
排名 | 卫生学校名称 | 卫生学校性质 |
1 |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 民办院校 |
2 | 山东协和学院 | 民办院校 |
注:以上民办卫生学校排名是邦博尔卫校网根据网友在本网的关注度进行排名,仅供参考
二、2024山东排名前二的民办卫生学校简介
1、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简介
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创建于1985年, 是由我国第一代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王显明教授于我国改革开放后创办的建校最早、唯一以传统医学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私立医科大学。
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授权,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独立颁发学历文凭,成为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集医学、理工、经管、艺术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各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办大学。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拥有国家级华夏匾额博物馆和省级的人体奥妙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建有600张床位的直属附属医院和上百所教学医院。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占地面积660余亩,已经建成3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图书馆、综合训练馆,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医药研究院1所,各类实验室42个,图书馆藏书46万余册。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学校荣誉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全国民办高等学校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民办高校”、“中国最具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卫生产业先进单位”、“全国进城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全国诚信示范院校”等称号。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历史
1991年与日本合作变更校名为“中日合作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
1995年由省教育厅批准实施国家学历教育;
1998年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审核,省政府批准为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试点院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授权,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2、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简介
山东协和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也是山东财政支持的本科“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创建于1993年,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泉城”济南。校园占地1480亩,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 学校设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部(思政部)等10个二级院(部)。开设普通本科专业17个,普通专科专业39个,形成了工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山东协和学院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做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服务,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确立“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开放办学”的办学宗旨,实施“质量立校、专家治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凝练“明道致远,德和崇文”的校训,“诚信、奉献、求真、务实”的校风,“勤学、善思、笃行、创新”的学风,形成“和合”向上的校园文化。山东协和学院办学定位
教学型高等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以技能型高职教育为辅,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为主体,以医学为特色,工、医、管、文、教育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济南,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服务基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山东协和学院办学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民办高校发展规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质量为关键,以就业为目的,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着力点,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投入为支撑,以管理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山东协和学院办学目标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条件完善,教学改革领先,教学质量高,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以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居于全省民办高校领先地位,跨入全国民办高校先进行列,在省内有较高声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山东协和学院办学优势与特色
坚持诚信办学,开展社会服务,树立良好社会信誉;坚持开放办学,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质量立校,遵循“两个规律”,取得丰硕教学成果;坚持专家治校,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构筑“宝塔型”体;坚持人才强校,建设“三支队伍”,凝聚高素质人才;坚持特色兴校,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学科专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素质教育,推行“和合”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展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