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博尔卫校网
武汉卫校 > 武汉卫校招生 > 武汉卫校问答
初中生入口 网上报名 高中生入口
 

湖北2020年卫校大专招生

日期:2019-12-02 11:02  672人关注

医护专业招生的学校还是挺多的,现在由于医学类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学生选择学医学的。只要自己提前了解清楚学校,看看学校的招生条件,自己是否符合,只要符合学习的招生标准,你对专业也比较满意的话,就可以报名就读了,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学校招收的名额有限,而且有分数要求的。所以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专科学校,开办医类专业教育已有60多年历史。学校占地735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拥有2所直属附院(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荆州市中医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和1所省级标准化实验动物中心;校内装备有73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52万册(含电子图书20余万册);引进“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数据库、超星移动图书馆等数字资源;在全国10个省区市13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和60家医药卫生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专兼职教师832人,其中专任教师4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专任教师192人(其中博导1人),占校内教师总数的47.41%,双师素质教师252人,占校内教师总数的62.22%。学校刘世红教授牵头的“中医学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1386家高职院校中仅有9家获此殊荣,我校是湖北省唯一入围的高职高专教师团队)。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3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

学校集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突出中医药特色,中医、西医、药学、护理、医技、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目前开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制药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老年保健与管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疗设备应用技术、护理、助产等18个普通专科专业,面向30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近万人;同时联办有护理学、中药学、药学与药品营销3个自考本科专业。

湖北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湖北省中医师协会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设在学校,分别承担全省乡村医生培训和中医及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任务。学校是“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录取规则

普通类考生的文化课各科目考试均须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北省中职类考生,须参加湖北省组织的技能高考和单独招生考试。

学校录取工作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当年招生政策执行。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情况确定调阅考生档案比例,调档比例一般控制在:顺序志愿投档的,120%以内;平行志愿投档的,105%以内。

录取时,无男女生比例限制。

学校对考生身体状况要求,执行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学校录取的考生必须填报我校志愿。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省份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的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按其相关规定执行。

录取时,以考生所在省级招办投档分数为准,总分相同的考生,按考试科目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科目顺序为语文、数学、外语。按照国家政策和省级招生委员会规定可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的考生,我校予以认可。

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所有进档考生按投档成绩排序,依次由高到低,按专业志愿录取。投档分数达到录取要求的考生,其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

我校通过校园网及时公布录取信息。考生可通过我校招生信息网查询录取结果,也可在本省市招生部门公布的网站上查询。考生的录取通知书,学校根据考生提供的地址用专用特快专递寄发。

有考虑湖北大专卫校的同学可以多了解一下相关学校的资料,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看中身体健康的情况,所以医疗行业有很大的缺口,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大。大家在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好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一个好的基础。

卫校招生>卫校问答>湖北

展开全文 ∨
 
择校咨询
 
招生信息
 
 
推荐卫校
 
武汉卫生学校 武汉推荐卫校 武汉卫校招生 武汉卫校专业 武汉卫校排名 武汉中专卫校 武汉大专卫校 武汉有哪些卫校 武汉哪个卫校好
四川   贵州   云南   重庆   陕西   河北   江苏   甘肃   山西   湖南
浙江   北京   山东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广东   广西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