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博尔卫校网
贵阳卫校 > 贵阳卫校招生 > 贵阳卫校问答
初中生入口 网上报名 高中生入口
 

贵州2020年卫校在哪儿

日期:2019-12-10 13:29  691人关注

卫校,是卫生学校的简称。现在贵州的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贵州的卫校也是越来越多。卫校里面其实有很多的专业,大部分的专业都是围绕着医学方面展开的。同学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学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贵州卫校在哪儿?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同学以及家长都有来咨询过小编,小编认为贵州的卫校其实在各个地区都是有的,小编觉得贵阳市卫生学校是在贵阳市内的一所卫生学校。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贵阳市卫生学校。

贵阳市卫生学校

贵阳市卫生学校坐落于贵阳市市区,创建于民国28年(1939年),校址解放前与虹桥,解放后迁次南门外芦花村。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贵阳市卫生学校的简介

贵阳市卫生学校坐落于贵阳市市区,创建于民国28年(1939年),前身是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士职业学校,1950年先后与省立贵阳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赣东北军区卫生学校、省立遵义高级医士职业学校合并,改名为贵州省卫生学校,属省卫生厅。1961年,学校更名为贵阳市卫生学校,改属市卫生局。校址解放前与虹桥,解放后迁次南门外芦花村。

贵阳市卫生学校的基础设置

学校分别于1981、1994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级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学校14个专业通过贵州省中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2000年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2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75人。学校设有护理、助产、妇幼卫生、药剂、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民族医士、中药士、药品检验、计划生育、病理检验、全科医士、美容技术与护理等14个专业。

贵阳市卫生学校的教学资源

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电教中心、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整体护理模拟病房、护士工作站、ICU(重症监护)室、美容、美发技能训练室外等学科实验室,拥有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议、荧光测定仪、电子血球计数仪、荧光显微镜、微生物分析系统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等一大批高级精密仪器。学校图书馆藏书15万册、各种期刊近600种。学校办有制药厂和门诊部,有稳定的实习基地35人。学校一贯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数据深化改革,注重素质教育,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60年来,培养了15000多名实用性中等医药卫生人才。先后被子评为"贵州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和市区精神文明单位"

贵州2020年卫校在哪儿

贵阳市卫生学校的报读条件

(一)初中毕业生

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2014年中考,持中考成绩、准考证、初中毕业证书、户籍证明按分数线依次报名。

(二)高中(含同等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读高中生

1、高中(含同等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持高中(含同等及以上学历)毕业证书、户籍证明报名;

2、在读高中生持初中毕业证、就读学校出具并经当地县级教育部门审核的学籍证明、户籍证明报名。

(三)外籍学生(毕节市外户籍)

外籍学生凭初中毕业证或高中(含同等及以上学历)毕业证书、户籍证明报名。

所有报名学生提供资料必须真实、准确、有效,凡提供虚假报名信息者不予录取,并且不退所交的一切费用,责任自负。

贵阳市卫生学校的招生对象

应、往届初中毕业生、高中(含同等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读高中生。其中"同心温暖工程"(同心班)招生对象为毕节市辖区内(以户籍证明为准)应届初中毕业生。

贵阳市卫生学校的报名方式

1、除高中(含同等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读高中生、外籍学生外,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按中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报名。

2、凡报护理、助产专业的新生必须本人到校报名,不得代报。

3、为了保证学生和家长的安全,避免报名时出现拥挤,凡来校报名的学生只允许一名家长陪同报名,其他人员谢绝进入学校。

4、新生报到时,不用携带行李(衣物及生活用品自备)。

贵阳市卫生学校是小编心里在贵州最好的一所卫生学校。很多的同学以及家长对于卫生学校都有一定的误解。在这里,小编想要告诉各位同学以及家长,卫生学校和高中的教学性质是不一样的,卫生学校主要是培养关于医学类的初级人才,主要是教授给学生一些知识概论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而高中主要是教学生文化知识。两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小编觉得贵阳市卫生学校是非常适合同学们去就读的。

卫校招生>卫校问答>贵州

展开全文 ∨
 
择校咨询
 
招生信息
 
 
推荐卫校
 
贵阳卫生学校 贵阳推荐卫校 贵阳卫校招生 贵阳卫校专业 贵阳卫校排名 贵阳中专卫校 贵阳大专卫校 贵阳有哪些卫校 贵阳哪个卫校好
四川   贵州   云南   重庆   陕西   河北   江苏   甘肃   山西   湖南
浙江   北京   山东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广东   广西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