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博尔卫校网
贵阳卫校 > 贵阳卫校招生 > 贵阳卫校问答
初中生入口 网上报名 高中生入口
 

贵阳2020年读什么卫校

日期:2020-02-28 14:51  719人关注

选择一所职业学校读书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很多学生会选择就读卫校学习医学类的专业,读卫校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清楚卫校是什么,很多的家长和同学都不知道卫生学校主要是教什么的,其实卫生学校里面是有很多的专业可供同学们选择,大部分的专业都是围绕着医学方面展开的。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前身贵阳市卫生学校,创建于1939年10月1日,初名“贵州省医事职业学校”,1941年8月更名为“贵州省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后又经过两次与其他医学类学校合并,1958年10月定名为“贵州省贵阳市卫生学校”。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组建后,贵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学院发展,在观山湖区建设占地约21278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8485平方米的学院新校区。2009年,学院顺利实现整体搬迁,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是一所功能完善、结构合理、配置先进的现代化卫生类高职院校。

报名方式

1、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招生录取工作原则,科学公正地选拔录取学生。

2、学院以各省招生考试院提供的考生电子档案信息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在投档范围内,分数优先从高分到低分录取,遵循志愿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时,则按第二、第三志愿及服从调剂志愿顺序依次录取;若分数相同,遵循志愿。

贵阳2020年读什么卫校

3、学院对录取考生的专业安排,按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先满足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若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按其第二、第三专业志愿及服从调剂专业志愿顺序择优录取。其中:助产、助产(计划生育方向)专业限招女生。

4、其他专业录取时无男、女比例限制。

主要业绩

(一)开设专业:目前学院高职设有:护理、涉外护理(英语方向)、护理(康复护理)方向、护理(社区方向)、助产、助产(计划生育方向)、医疗美容技术、药学、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输血方向)、公共卫生管理、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技术、医药营销、医学影像技术17个专业。中职设有护理、药剂、农村医学、医学检验技术4个专业。

(二)毕业生人数: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叁万多名实用型医药卫生技术人才,为祖国医药卫生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优秀毕业生代表:

1.苏雅香:原贵州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是贵州省唯一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2.董佑忠:原贵阳中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全国神经学委员会主任。

3.彭少英:原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主任、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安邦权: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5.现贵阳市属各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基本都是我院毕业生。如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黄明静,是贵州省护理学会理事长。

6.领导干部及企业家:鲍廷英(省直机关工委副巡视员)、吴小平(省卫生厅项目部主任)、王永强(省卫生厅纪检监察室主任)、王庆(当代贵州论坛培训部主任)、张洁(市直机关工委书记)、金建平(市爱卫办主任)、余洁(市政府机关工党委书记)

校办企业

贵阳卫校制药厂,后更名贵阳金桥制药厂,2004年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并购给神奇制药有限公司。

获得荣誉

贵阳市卫生学校于1981年、1994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受到了教育部等七部委的表彰。并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大中专学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称号。2011年,贵阳护理职业学院高质量通过贵州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2013顺利获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称号。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卫校就读,卫校是医学方面专业,大家都知道现在医院都大量缺少医护人员,所以选择卫校就读,将来就业有保障,工作也比较稳定。贵阳这边的卫校还是很多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接受了,其实不管选择哪所学校就读,只要学校是自己喜欢的,自己能够认真学习就可以了。

卫校招生>卫校问答>贵州

展开全文 ∨
 
择校咨询
 
招生信息
 
 
推荐卫校
 
贵阳卫生学校 贵阳推荐卫校 贵阳卫校招生 贵阳卫校专业 贵阳卫校排名 贵阳中专卫校 贵阳大专卫校 贵阳有哪些卫校 贵阳哪个卫校好
四川   贵州   云南   重庆   陕西   河北   江苏   甘肃   山西   湖南
浙江   北京   山东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广东   广西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