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博尔卫校网
石家庄卫校 > 石家庄卫校招生 > 石家庄卫校招生简章
初中生入口 招生问答 高中生入口
 

河北中医学院排名

来源:河北中医学院  日期:2023-12-13 09:36  1143人关注

其实每个学校分数要求,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都是不一样的,学校的排名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大家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要切和自己自身情况来选择学校,虽然每所学校是有不同的优势,但是每个学校确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教授给同学们知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教学发展的平台。下面咱们了解一下河北中医学院的学校情况。

河北中医学院国内排名:第783名

河北中医学院省内排名:第32名

河北中医学院概况

河北中医学院前身是1956年在保定市成立的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1957年开始招收首届中医学专业本科生,1958年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校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9年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北新医大学。1979年恢复独立设置,重新使用河北中医学院校名。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重新恢复独立设置。虽历经分合,但中医药本科教育持续开展。建校60余年来,培养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吴以岭、张英泽,国医大师李士懋、李佃贵在内的数万名优秀人才。现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院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河北中医学院2022年排名

河北中医学院基础设施

学校拥有杏苑、橘泉和祁州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82621.78平方米(873.93亩),建筑面积29.30万平方米,主校区为杏苑校区,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橘泉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毗邻火车站,交通便利;祁州校区位于千年药都安国市,中医药文化浓厚,区位优势明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9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4.33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22906册,珍善本1299册。现有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107个,含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所,教学医院40所,社区实践教学基地7个,其他实习实训基地37个。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16个,其中5个获批省级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

学校现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服务传承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Ⅱ级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6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6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1个,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3个,省中医药数据中心1个,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2个。

河北中医学院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2758人(含直属单位),其中,校本部845人,第一附属医院1617人,第二附属医院209人,省中医药科学院87人,正高职称287人、副高职称474人。学校拥有专任教师725人,其中,博士学位201人,硕士学位423人。

学校拥有一支学养深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54人、硕士生导师415人。拥有一批学识渊博、享有盛誉的名医名师,李士懋、李佃贵教授分别于2014年、2017年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李佃贵、方朝义教授2016年12月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梅建强教授2020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疫优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拥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以及省管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工程专家人选共计100余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年)》结果显示,我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总分排名第一。

现在大家已经对河北中医学院排名有了一定了解,很多家长都认为排名越靠前的学校的综合实力越好,但是学生和家长需要知道的是,每所学校之间所办学情况以及优势都是有所不同的,而如今排名已经不能代表学校的情况了,我们想要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主要还是要看自己想要选择什么专业来学习,这样才能选出适合自己的学校。

卫校招生>卫校招生简章>河北

展开全文 ∨
 
择校咨询
 
河北中医学院招生信息
 
 
推荐卫校
 
石家庄卫生学校 石家庄推荐卫校 石家庄卫校招生 石家庄卫校专业 石家庄卫校排名 石家庄中专卫校 石家庄大专卫校 石家庄有哪些卫校 石家庄哪个卫校好
四川   贵州   云南   重庆   陕西   河北   江苏   甘肃   山西   湖南
浙江   北京   山东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广东   广西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