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运城排名前二的护理专业学校有:运城护理职业学院、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
一、2024运城排名前二的护理专业学校一览表
排名 | 护理专业学校名称 | 护理专业学校地址 |
1 |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 山西省运城市复旦西街2155号 |
2 | 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 | 中盐运化西湖小区对面 |
注:以上护理专业学校排名是邦博尔卫校网根据网友在本网的关注度进行排名,仅供参考
二、2024运城排名前二的护理专业学校简介
1、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简介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Yuncheng Vocational Nursing College),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在原运城市卫生学校基础上组建,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运城市人民政府管理的公立高等职业院校,以护理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兼顾医学技术类和药学类教育。
学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复旦西街2155号,西邻舜帝陵景区,东邻运城学院,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学校占地380亩,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418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206人。
学校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2000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7项,共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46篇,主编、参编教材35部,出版专著15部。
专业设置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实行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双轨制,招收高考、对口升学、“3+2”的大专生和中考生。其中,在护理专业开展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孕产期保健护理、婴幼儿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营养与膳食等专科护理学。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爱岗敬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418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206人,其中高级讲师61人,双师型教师75人,硕士研究生17人;职业教育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省级教学能手4人;在省内外各类职业教育学术团体担任会长、理事长、理事15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名,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8人。
学校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2000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7项,共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46篇,主编、参编教材35部,出版专著15部。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荣誉称号
校办学成绩突出。2002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3年,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学校多次受到山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表彰,先后荣获省卫生厅授予的“文明卫校”、“优秀学校”称号,荣获省教委授予的“合格中专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中专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护理职业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以“立足运城、服务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创新实践,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精业尚能,厚德济生”的校训,树立“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求是、表率、敬业”的教风,“勤学、善思、砺能、笃行”的学风,大力弘扬“明德至善,精勤不倦”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建校42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各类医学人才2万4千余人,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
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口腔卫生专业学校是经市教委、卫生局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口腔专业院校,学校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教学生活设备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公寓楼,配备有现代教学设备的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设有教学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口腔技术操作中心、微机电教中心、闭路电视教学系统、阅览室等。学校建有口内、口外、口修、烤瓷、正畸、临床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结构合理,全校在职教职工共107人,其中口腔医学专家19名、临床医学专家21名、名牌医科大学毕业的骨干青年教师28名,学校自建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口腔技术人才,历年来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治安模范单位”、“文明单位”,校长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校长”。
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办学宗旨
山西省运城市口腔卫生专业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明德、至爱、鼓学、善思”的办学宗旨,坚持“质量立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和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服务方向,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级口腔卫生人才。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就业前景
山西省运城市口腔卫生专业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党、政领导为组长的毕业生领导组,下设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建立了校、系、班级三级就业工作管理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就业渠道,帮助学生就业。
展开全文 ∨